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92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45篇
  486篇
综合类   243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价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论文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2.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2002,38(3):154-159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相似文献   
23.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在四川省实施,2003年省厅对这项投资多.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且已实施5年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定点监测。文章在全面了解监测县本底和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分析,对工程开展5年来各项效益实施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4.
在永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和管理中,利用森林防火指挥系统、ArcGIS10.2和Google Earth的功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完成工程地块定位、落实勾绘、面积求算、编辑成图等工作。结果表明以上3种软件(系统)结合易学易用、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结果准确、在无地形图识图能力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工程小班、地块空间位置定位识别、管理。文章简述了地块勾绘,数据格式转换,创建自定义地理(坐标)变换,投影变换,设计小班、地块数据编辑成图的方法和步骤,以期在同类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5.
针对辽宁省退耕还草现状,阐述实施退耕还草成效,并依据当前退耕还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6.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试点地区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实现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举措。在退耕还林试点地区进行的现状调查和研究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吴旗县和安塞县的实地调查,就黄土高原试点地区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7.
退耕坡地系统属于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是毁林(草)开荒形成的,是人为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而形成的低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与恢复,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和人为设计理论。退耕还林(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定向加速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定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理论、景观演化与干扰理论探讨了退耕地生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8.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借助物质流分析中"输入=输出+盈余"的物质守恒原理,以氮素养分为介质建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然后用2004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查询获取的参数,估算中国不同地区的氮养分输入输出以及养分盈余并分析养分产生的环境效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农田生态系统通过挥发、反硝化、植株蒸腾、淋溶径流和侵蚀等途径损失的氮为1132.8万t,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氮为1301.2万t;通过损失途径进入环境中的氮养分和盈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单位面积耕地氮养分负荷高风险地区均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优化化学氮肥用量,有机氮肥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是降低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污染潜势的最基本措施,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种植结构和推广农田精准化施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9.
我国南方农田普遍存在土壤酸化加速、土壤肥力和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失调等土壤退化现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土壤改良剂,而将其与肥料有效结合制成生物炭基肥,将在我国农田酸化土壤改良和作物增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针对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改良的效应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南方农田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坡耕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有益于为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修复与保持提供参考。基于2000-2018年坡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ISA)、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方法,从坡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坡耕地冷热点格局和坡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开展,揭示重庆坡耕地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18年重庆坡耕地面积减少2.40%,坡耕地2.23 万km2,占耕地59.35%。6个区县(渝中、江北、江津、南岸、大渡口、石柱)年均坡耕地变化动态度大于1%,不同区县坡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近18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建设用地等地类发生显著转移,转出、转入总体较均衡,其中坡耕地退为林地主要集中位于秦巴和武陵山区的石柱、武隆、丰都、云阳等区县,在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减少趋势。3)坡耕地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显著,大多数区域坡耕地面积呈高-高和低-低聚集状态,热点区集中在渝东北区,冷点区分布在渝西区和主城区。4)林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乡村从业人员、农林水支出等经济、社会及政策因素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部分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其中解释力较大的交互驱动因子为粮食产量/坡度(2005年,0.9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常住人口(2018年,0.910),海拔、降雨等自然因素对坡耕地变化有一定影响,但经济发展、政策调控、农民收入、城市扩张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坡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重庆以及西南山地丘陵区坡耕地资源保护与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